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提升全民法治素養(yǎng)的基礎條件,是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基石。由于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過去一個時期,面向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校外各部門缺乏統(tǒng)籌、力量分散,校內缺抓手、少資源、邊緣化,影響了教育效果。為進一步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機制,搭建部門聯動平臺,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增強各部門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協(xié)同性和實效性,加強對中小學校法治教育的專業(yè)指導,由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牽頭,會同市普法辦、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團市委、青島海事法院等有關單位,成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聯盟,有效破解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門協(xié)同不夠、師資水平不高、精準性不強三大難題。
一是搭建工作統(tǒng)籌平臺,破解部門協(xié)同不夠難題。我市各政法單位及團市委等都承擔著面向青少年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的職能任務。由于缺少工作統(tǒng)籌平臺,部門之間缺少溝通聯動,常常出現“九龍治水”、“進校園”活動開展無序的問題,各部門普法力量和優(yōu)質資源沒有有效整合,與學校的需求沒有精準對接,總體上發(fā)揮作用受限,還給學校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聯盟的成立,有效統(tǒng)籌了教育部門和政法等部門兩股力量,聯盟成員單位定期會商確定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調查研究、改革探索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重點任務,協(xié)同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法治宣講、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微視頻比賽、模擬法庭比賽等活動,推動部門資源有序進校園,有利于提升“送法進校園”活動的精準性和規(guī)范性。同時,聯盟有效整合了校內校外兩種資源,組織聯盟成員單位結合自身意愿和接待條件,有序開放辦公場所,接納青少年開展參觀學習等法治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走進法院、走進檢察院、走進律師事務所等,零距離感受法律威嚴,打造“走進”系列法治實踐活動品牌。集聚聯盟成員單位優(yōu)質資源,擰成一股繩,共同建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資源教室,支持學校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打造多元投入、成果共享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陣地。
二是搭建專家指導平臺,破解師資水平不高難題。長期以來,法治教育在中小學不作為獨立課程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專門提出在中小學設立法制知識課程,法治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水平一直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短板。目前全市中小學法治課程教師中具有法學專業(yè)教育背景的教師只占3.1%。聯盟成立后,成為向學校輸出法治教育專業(yè)資源、專業(yè)力量的重要資源庫。一方面,聯盟成員單位選派長期從事普法宣傳教育的公職人員擔任青少年法治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建立常態(tài)化專業(yè)指導機制,并參與教師培訓進修等活動,帶動法治教育任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聯盟成員單位將向中小學校派任法治副校長,與在校法治教師共同構成專兼職相結合、教學能力與專業(yè)水平兼?zhèn)涞姆ㄖ谓逃犖椋瑸樘嵘ㄖ谓逃龑嵭У於▓詫嵒A;還將組織退休法官、檢察官等有時間、有故事、有履歷的老同志擔任法治志愿者,走進課堂以親身經歷講法治故事,增強法治教育趣味性。
三是搭建學用對接平臺,破解普法精準性不強問題。在學校課堂中實施的法治教育,主要基于課程和教材開展,多是照本宣科,機械式的條文講解,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而公檢法等政法單位在具體的司法、執(zhí)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校園欺凌、故意傷害等青少年犯罪問題以及溺水、毒品、詐騙、性侵等青少年受侵害問題的典型案例和矯治經驗?;谶@些鮮活素材,聯盟成員單位將聯合開展政策和案例研究,開發(fā)法治教育專題課程和講義,開展“以案釋法”普法教育,指導開展模擬法庭實踐活動,構建“資源共享、課程共建、人才共育”的法治教育體系,使法治課程直面問題、貼近實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聯合參與法治教育課程的調查研究、咨詢指導、成果評審,共同推出法治教育精品課,做強特色、做亮品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